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地下水觀測井網簡介-雲林地區

  • 張貼單位:地下水文研究中心
  • 活動日期:112-09-23

水資源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是發展經濟的命脈,人們生活用水、農業用水及工業生產也離不開水的。隨著農業與工業生產的迅速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對於水資源的利用量都在迅速增長。地下水分佈普遍,取水容易,與地表水相形比較之下;當地表水不能滿足農田灌溉、工業與民生用水,地下水就成為理想的水源。也就因為如此,毫無節制不斷設井,抽用地下水,但地下水水資源是有限的,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因此,地下水位逐漸下降,但隨著技術發展,打設更深的水井,汲取更多的地下水,隨之造成地下水環境惡化及地質災害,例如地層下陷等。為避免地下水環境劣化及地質災害擴大,必須對地下水資源加以研究,調查全臺平原區地下水資源數量、水質及時空分佈規律,進行地下水資源評估規劃,以合理開發、科學管理,防止環境惡化,使其發揮地下水資源的經濟效益。

為調查全臺平原區地下水資源數量、水質及時空分佈規律,需有系統地調查全臺水文地質特性及地下水變化,因此,行政院臺八五經四一○二九號函核定之「臺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整體計畫」係十二項重要建設計畫之一,由經濟部負責統籌經費及督導,中央地質調查所負責水文地質調查建檔,水利署則負責地下水觀測網建立及運作管理等工作。分年分期建立全臺各地區地下水觀測站井,收集分析地下水變化規律、研究地下水資源可用數量及管理地下水資源,避免或減緩地下水超抽所引致災害。計畫範圍主要涵蓋台北盆地、桃園中壢臺地、新竹苗栗臨海地區、台中地區、濁水溪沖積扇、嘉南平原、屏東平原、蘭陽平原、花蓮臺東縱谷等地區。

雲林地區為農業大縣,農業用水相當高,除了地面水灌溉之外,地下水也是主要來源,隨著造井技術及抽水設備的進步,使用地下水的量也隨之增多,由於,對於本區域的地下水環境未能清楚瞭解,進而合理的使用,造成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及臨海地區地層下陷問題,因此,設置地下水觀測網,雲林地區是優先區域之一,現今,本區域觀測站約有49站120口觀測井。鑑於該觀測站屬長期性設施,其分布位置考慮大都以國小為主(主要各鄉鎮有國小),少數站井設置於公家機關及國營事業所管理土地。

地下水觀測井長期使用後可能會有積垢、阻塞或腐蝕等現象產生,讓該井無法正常發揮功能,因此,需透過維護來延長觀測井使用年限;水利署於民國89 年引進地下水井井體攝影檢測技術後,作藉由井體攝影設備,將可觀察觀測井井體不同深度的狀況,藉由井體攝影檢測技術,提升以影像判識,以利觀測井後續維護保養作業。首先會先行採用井體攝影方式來對井體狀況研判,是否藉洗井等方式回復其正常功能,假如井管腐蝕及濾管嚴重變形、破裂等,則汰舊換新,意思是將原有觀測井封填,並在原觀測井旁處再鑿新的觀測井。

經由前述井體攝影檢測,可將觀測井之井況分為三種等級,分別為一級井-井況良好、二級井-井況不佳、三級井-汰舊換新,其中一級井及二級井採取洗井維護方式處理,而三級井則需以工程手段進行汰舊換新工作。雲林地區的觀測網建置年份大都於民國八十年代間,建井甚久,若干觀測井已有積垢、阻塞或腐蝕等現象產生,因此,水利署於各年度均編列經費,分年分批以循環方式持續辦理井體清洗及維護保養、井體汰舊換新或原有站房外觀已呈現老舊與局部損壞,進行外觀改善與周遭環境協調。更新後的站井之外觀簡潔,更提供更多的訊息,民眾可利用手機掃描觀測站井上的QR code來得知當地的地下水位。

目前地下水觀測站井汰舊換新及建置之優先地區以雲林、彰化為主,次優先地區則為屏東地區。全計畫已於雲林地區進行多年觀測井井體汰舊換新及相關維護工作,以確保全國兩大地下水區之地下水保育工作落實推動與執行效率,並有效減緩地層下陷達到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