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水庫防淤工程水工模型試驗研究
一、計畫背景與緣由
白河水庫於民國54年6月完工,為兼具灌溉、防洪、給水及觀光等多目標功能,原始設計水庫總庫容為2,509萬m3(民國56年測),至民國106年12月僅餘1,018萬m3,為原始庫容42%,顯示水庫淤積嚴重。為恢復庫容、降低缺水風險及提昇防洪功能,行政院於106年4月核定「白河水庫更新改善工程計畫第一階段」,於第一階段完工後接續辦理白河水庫繞庫防淤渠道工程。為了解繞庫防淤渠道之排砂效率與水庫既有之溢洪道、庫區防淤隧道、主出水工等洩水設施,於全洪程營運操作方式,研擬排砂策略以提高整體排砂效率,作為後續營運參考,爰辦理水工模型試驗。
白河水庫防淤工程試驗整體計畫內容與期程,此三項試驗計畫均已完成,各項試驗進度詳如表1。
表1 計畫總進度甘梯圖
計畫名稱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一) 白河水庫更新改善防淤工程水工模型試驗第一階段計畫
|
----
|
----
|
|
|
|
|
(二) 白河水庫更新改善防淤工程水工模型試驗第二階段計畫
|
|
|
----
|
----
|
|
|
(三) 白河水庫繞庫防淤渠道水工模型試驗研究
|
|
|
|
|
----
|
----
|
二、計畫範圍
本計畫白河水庫更新改善計畫範圍以新建兩條防淤隧道為主體,庫區防洪防淤隧道已於108年竣工,詳如圖1,本計畫規劃設計中繞庫防淤渠道工程,詳如圖2。

圖1 興建中庫區防洪防淤隧道與白河水庫結構物相關位置圖

圖2 規劃設計繞庫防淤渠道工程與白河水庫相關設施位置圖
三、試驗工作成果
(一)白河水庫更新改善防淤工程水工模型試驗第一階段計畫:
1. 模型相似律:採用福祿律相似。
2. 模型比例尺:採用1/50等比模型,庫區防淤布置詳如圖3及圖4。

圖3 第一階段原規劃庫區防淤隧道平面圖

圖4 第一階段原規劃庫區防淤隧道縱斷面圖
1. 試驗目的:
試驗目的為檢討防淤隧道工程之水理流況,檢核2條防淤隧道工程的預期功能。
2. 試驗成果:
(1)庫區防淤隧道豎井閘室下游漸變段試驗後,需局部修改後即能有效消除跳水現象,詳如照片1及照片2。

照片1 白河水庫模型繞庫防淤隧道出口處流況

照片2 白河水庫模型出口段於200年重現期距流量下之匯流流況
(1)新建繞庫防淤隧道出口段階梯流況不佳,建議進行改善;新建庫區防淤隧道與溢洪道匯流處水位有湧高現象,顯示側牆高度不足,建議匯流位置往下游移動,避免匯流處水位湧高。
(2)因為主出水工改建入口高程EL.85公尺較新建庫區防淤隧道入口高程EL.88公尺低,量測濃度結果,主出水工較新建庫區防淤隧道濃度高,建議降低新建庫區防淤隧道入口高程,以利於排砂。
(二)白河水庫更新改善防淤工程水工模型試驗第二階段計畫:
1. 模型相似律:採用福祿律相似。
2. 模型比例尺:採用1/50等比模型,庫區防淤布置詳如圖5及圖6。

圖5 第二階段庫區防淤隧道修改案布置平面圖

圖6 第二階段庫區防淤隧道修改案布置縱斷面圖
1. 試驗目的:
第二階段修改案模型主要修改處為庫區防淤隧道線型、高程及斷面大小,主要目的為進行水理試驗探討是否符合基本設計要求。另外為配合基本設計期程需要,進行庫區防淤隧道入口處緊急閘門及豎井閘室下游漸變段局部修改。
2. 試驗成果:
(1)庫區防淤隧道豎井閘室下游漸變段局部修改後,有效消除跳水現象,詳如照片3及照片4。

照片3 修改案模型豎井閘室下游漸變段修改前跳水流況
.jpg)
照片4 模型豎井閘室下游漸變段修改後流況
(2) 在閘門控制條件為主出水工全關、溢洪道全關及庫區防淤隧道全開條件下進行,水庫水位約EL.109公尺時,原設計流量為250立方公尺/秒,模型試驗率定流量為271立方公尺/秒;在水庫水位EL.111.35公尺時,原設計流量為261立方公尺/秒,模型試驗率定流量為286立方公尺/秒。
(3) 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庫區防淤隧道比較,詳如表2:
表2 第一階段原庫區防淤隧道與第二階段庫區防淤隧道修改案比較
|
第一階段庫區防淤隧道布置 |
第二階段庫區防淤隧道修改案布置 |
設計流量 |
水庫高程EL.95.5m時,設計流量為85cms;水庫高程EL.103m時,設計流量為112cms。 |
水庫高程EL.109m時,設計流量為250cms;水庫高程EL.111.35m時,設計流量為261cms。 |
模型率定流量 |
水庫高程EL.94.5m時,模型率定流量為85cms;水庫高程EL.103m時,模型率定流量為128cms。 |
水庫高程EL.109m時,模型率定流量為271cms;水庫高程EL.111.35m時,模型率定流量為286cms。 |
進水口底檻高程 |
EL.88.0m |
EL.83.0m |
進水口隧道斷面 |
斷面為寬4m、高5m(含R=2m頂拱)之門形斷面。 |
內徑5.0m之圓形斷面,RC內襯砌為75cm。 |
(三)第三階段白河水庫繞庫防淤渠道水工模型試驗研究:
1.模型相似律:採用福祿律相似。
2.模型比例尺:採用1/50等比模型,布置方式如圖7及圖8。
.jpg)
圖7 白河水庫模型試驗場地配置圖
.jpg)
圖8 白河水庫現場地形測量範圍及工程設置位置圖
3.試驗目的:
為了解繞庫防淤渠道完工後之排砂效率與水庫既有之溢洪道、庫區防淤隧道、主出水工等洩水設施,未來營運階段之操作時機,並研擬排砂策略以提高整體排砂效率,作為後續營運參考,爰辦理水工模型試驗。
4.試驗成果:
(1)繞庫防淤渠道流量清水率定試驗成果,詳如表3所示。
表3 進入繞庫防淤渠道流量率定表
上游現場流量 |
200cms |
338cms |
466cms |
557cms |
663cms |
1,026cms |
進入渠道流量 |
161cms |
179cms |
188cms |
191cms |
194cms |
200cms |
進入流量比率 |
80.50% |
52.96% |
40.34% |
34.29% |
29.26% |
19.49% |
2)繞庫防淤渠道模型進行上游PMF流量為1,026立方公尺/秒清水初步試驗(進入繞庫防淤渠道最大設計流量為200立方公尺/秒),在超高段及陡坡段至出口時,發生溢過渠道頂現象,詳如照片5~照片7。根據試驗結果,設計單位已修正設計圖。
.jpg)
照片5 繞庫防淤渠道流量200立方公尺/秒於左轉彎超高段流況
.jpg)
照片6 繞庫防淤渠道流量200立方公尺/秒於右轉彎段流況超高
.jpg)
照片7 繞庫防淤渠道流量200立方公尺/秒於陡坡段至出口流況
(3)繞庫防淤渠道於各重現期距洪水與莫拉克颱加砂試驗成果,詳如表4所示。
表4 進入繞庫防淤渠道各重現期距洪水與莫拉克颱洪加砂試驗成果
各重現期距
洪水 |
重現期距流量(cms) |
繞庫防淤渠道排砂比(%) |
庫區防淤隧道排砂比(%) |
主出水工排砂比(%) |
總排砂重量(公斤) |
總排砂比(%) |
10年 |
394 |
29.3 |
17.7 |
5.3 |
6,882 |
52.3 |
5年 |
316 |
35.1 |
12.2 |
5.6 |
4,573 |
52.9 |
2年 |
209 |
55.0 |
5.1 |
0 |
2,364 |
60.1 |
模擬莫拉克颱風 |
270 |
68.7 |
3.4 |
0 |
11,635 |
72.1 |
(4)各重現期距流量水庫空庫與滿庫情境下模型試驗成比較表,詳如表5所示。
表5 各重現期距流量水庫空庫與滿庫情境下模型試驗成比較表
各重現期距
洪水 |
重現期距流量(cms) |
空庫總排砂比(%) |
空庫總排砂重量(公斤) |
滿庫總排砂比(%) |
滿庫總排砂重量(公斤) |
10年 |
394 |
52.3 |
6,882 |
41.2 |
5,421 |
5年 |
316 |
52.9 |
4,573 |
42.8 |
3,700 |
2年 |
209 |
60.1 |
2,364 |
55.6 |
2,187 |
(5)研擬白河水庫排砂策略以提高水庫整體排砂效率,經由不同重現期距洪水與莫拉克颱洪事件所進行加砂試驗模擬,經分析結果顯示汛期渾水逕流入庫前,維持空庫防淤操作可提高整體排砂效率。當然優先啟動白河水庫繞庫防淤渠道進行防淤操作,超過繞庫防淤渠道流量可以參考阿公店水庫空庫防淤操作經驗,於空庫期間過長深槽與高灘淤泥固化或是長草,增加抗沖能力或是加速落淤問題。因此空庫期間仍需蓄到足夠水深避免淤泥固化或是長草問題,俟颱洪入庫前提前放空水庫,藉由颱洪逕流產生溯源沖刷深槽,以利維持空庫防淤深槽之穩定,有效提升白河水庫整體排砂效率。
四、 專家學者與外賓參觀模型照片

照片8 108年2月21日期初簡報會議專家學者指導照片

照片9 108年4月11日第3屆水庫防淤通砂隧道外賓參訪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