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多年前先民在二水開鑿八堡圳,引濁水溪的水灌溉農田,開鑿過程中一直無法將水導引至正確的方向,傳說有位林老先生傳授了石笱工法,方能順利引水,灌溉農田;石笱也稱為「籠仔篙」,它利用籐、紮木或竹條製作成圓錐形籠子,在填入石塊,將石笱推疊安置於河中成為水壩,用以引水入田,八堡圳成功引水後,灌溉了彰化平原,稻作產量越居全臺第一,成為臺灣穀倉。本工作坊特邀石笱工法之耆老,進行石笱之實作教學,並讓學員親自體驗石笱製作過程,編製高約4台尺 (約1.21m)之縮比石笱,瞭解石笱歷史文化,激發其他可能應用之創意工法。
水規分署112年業務宣導廣告
傳統排水治理及改善工程雖能逐步提高排水之防洪標準,然所需經費甚鉅且耗時數年,無法短時間內解決民眾淹水之苦。為儘速改善淹水問題,透過與地方民眾深入溝通、協調,導入在地滯洪新觀念,利用易淹地區周邊農田加高作為暫時蓄洪空間,讓土地共同承擔與吸納洪水,以提升土地耐淹程度,降低淹水機率。
為促進縣市政府的執行夥伴、規劃人員以及所有關心水環境的民眾對「水環境改善整體空間發展藍圖規劃」精神與架構之認識,水利規劃分署特別製作藍圖規劃介紹短片,讓大家更進一步了解藍圖規劃!從而一起投入~為這塊土地一同找回河川和海岸的生命力。
讓我們沿著新店溪畔,從水源、梯田、聚落、交通及小土地公廟漸進的方式,回顧過去居民從水延伸到生活的常民文化。
水規分署邀請到了大家都熟悉但從未見過本尊的前交通部中央氣象局(今為中央氣象署)鄭明典局長蒞臨演講,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的局長,6月7日來與我們分享現今極端天氣及氣候變遷對我們的影響。
本分署自111年~112年進行第1次生態固定樣站調查,調查成果涵蓋全國北中東區及南區共計250個樣站,調查類群包含魚類、蝦蟹類及水生昆蟲等,藉以作為推動水域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資料,於113年7月4日將這些珍貴的水生昆蟲標本捐贈給國立中興大學昆蟲系,成為學術研究的重要資源這批標本共計有3,799瓶,標本瓶標示編號並浸泡在70%酒精中保存,供未來學界廣泛應用。
水知仲夏-蟲林祭親子環境教育活動
為促進各縣市政府及承攬團隊等相關單位對「水環境改善整體空間發展藍圖規劃」精神與架構之認識,及提升參考手冊之完整性及可行性,爰公開上架閱覽,俾廣納各方經驗及建議,作為後續編修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