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區為一海島群,海岸線全長約1,200公里(含澎湖群島總長約1,520公里)。台灣東西海岸因地質構造差異,海岸型態差異極大,東部海岸因海岸山脈面海矗立,岸邊多懸崖峭壁,海底坡降陡峻,距岸不遠處即為深海。而西部平原坡度平緩,海灘承其趨勢,坡度亦較平緩。目前台灣海岸的概況,約略以海岸環境及海岸防護等面向,予以介紹。
整體海岸概況
-
海岸型態
台灣海岸若依據地質與底質粒徑進行區分,大致可以分成(1)泥灘海岸(Muddy Beach)、(2)砂質海岸(Sandy Beach)、(3)礫石海岸(Gravelly Coast)、(4)岩石海岸(Rocky Coast)、(5)生物海岸(Biological Coast,主要包含珊瑚礁與藻礁)等5 種類別,分類原則如表1。整體分布概況,如圖1海岸型態分布圖所示。
其中,台灣北部由新北市金山、野柳開始向東北,繞至宜蘭縣頭城以北均為岩石海岸,至宜蘭縣以蘭陽溪為中心之三角洲則屬於砂質海岸。蘇澳往南的東部海岸大部分為岩石海岸,而花蓮溪、卑南溪、太麻里溪、利嘉溪、知本溪等河口雖然具有較大面積河口三角洲,但是海灘底質以大小礫石為主,形成礫石海岸。
台灣西部海岸淡水河口以南至屏東枋山大多為砂質海岸。台中至雲林海岸是台灣西部海岸潮差最大海岸段,其底質成分以細沙至粗砂為主,潮差大潮間帶相對較寬,尤其是彰化海岸,因有利細顆粒泥質沉降堆積,形成寬廣的泥灘海岸。而自屏東縣枋山以南為岩石海岸,恆春半島則屬珊瑚礁海岸。
表1海岸型態分類原則
類型 |
辨識準則與環境描述 |
代碼 |
名稱 |
M |
泥灘海岸 |
地表所覆蓋底質粒徑小於62.5 µm之淤泥狀沉積物,以潮汐作用為主動力之海岸類型 |
S |
砂質海岸 |
由砂灘組成,地表覆蓋鬆散之砂狀沉積物,底質粒徑介於62.5 µm ~ 2 mm之間,以波浪作用為主動力之海岸類型。 |
G |
礫石海岸 |
海灘表面覆蓋底質粒徑介於2mm ~ 256 mm的礫石沉積物之海岸類型。 |
R |
岩石海岸 |
山地或丘陵地與海岸平行或相鄰,堅硬的岩層出露在海平面之海岸類型,最常見到的岩岸地形是海崖與海蝕平台。底質粒徑大於 256 mm亦屬之。 |
B |
生物海岸 |
指珊瑚礁與藻礁海岸。 |
圖1海岸型態分布概況

-
海岸自然度
台灣海岸若依人為使用狀況,約略可以分成(1)自然海岸、(2)半自然海岸、(3)人工海岸等3 類,各類型海岸自然度分類準則說明如表2。其中,西部海岸因地勢平坦,開墾時間較早,人口聚集,使用程度較高,人工海岸比例較高,而東部則因地勢陡峭,地狹小,且開發較晚,多處維持自然海岸型態。整體海岸自然度分布概況,如圖2所示。
圖2海岸自然度分布慨況

-
海岸防護設施
目前水利署管轄的一般性海堤約203處,長度約295公里(不含防潮堤、護岸及保護工等防護設施),有效降低暴潮致災風險。而ㄧ般性海堤分布概況如圖3所示。目前海堤興建除確有必要者外,原則上已不再新建防護設施。對現有海岸防護設施,以維持現有海岸防護功能性及安全性為主,或輔以柔性工法或新工法,降低硬式結構物量體。面對超過防護標準或氣候變遷的威脅,則以非工程措施予以因應。而台灣本島海岸概況資料如表3所示。
圖3ㄧ般性海堤分布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