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1. 臺灣水工試驗場沿革

    民國38年政府遷臺,經濟部中央水利實驗處鑑於臺灣當時並無水工試驗室之設置,乃積極推展與學術機構合作,於民國39年先與臺灣大學合設臺北水工試驗室,後又與臺南工學院(成功大學前身)合設臺南水工試驗室,爾後各大專院校為教學需要亦陸續開設水工試驗室。政府機構因應國內建設及研究需求亦陸續於民國49年設立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水工試驗室(民國85年經濟部水利司與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合併,改為經濟部水資源局)、民國62年設立臺灣省水利局規劃總隊(水利規劃試驗所前身)水工試驗室、民國70年設立臺灣省政府交通處港灣技術研究所(交通部運輸研究所港灣技術研究中心前身)。目前國內持續進行水工試驗研究者為臺灣大學水工試驗所、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水工試驗室等。

  2. 臺灣大學水工試驗所

    臺灣大學水工試驗所位於臺大校園內(圖1),前身為民國39年7月臺灣大學與經濟部中央水利實驗處合辦之「臺北水工試驗室」,後為因應國內水利有關人才培育及工程實務之需要,於民國50年間呈報教育部奉准擴大設立,並正式更名為「國立臺灣大學農、工學院附設水工試驗所」。於民國78年完成新大樓,後續又興建水利工程教學實驗室,奠定其發展根基。

    圖1 臺大水工試驗所新館

    臺大水工試驗所新館

    臺灣大學水工試驗所完成之水工模型試驗以水工結構物、壩工、水庫及河道模型較多。早期完成之模型試驗計有天輪壩平壓塔、尖山埤水庫排砂、大湖口溪放淤、白河水庫溢洪道、石門水庫溢洪道、碧潭攔河堰、新山水庫、翡翠水庫及大臺北防洪等模型。

    除支援教學、從事學術研究及推廣服務之工作,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自然環境保育趨勢,臺灣大學水工所近年來積極推動洪災預警系統之整合開發、生態水利與環境系統之研究分析、水工試驗與數值模式之銜接應用、水文儀器研發檢驗以及水利資訊科技之統合展示等研究開發。

  3.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位於成功大學安南校區緊鄰省道臺17線旁(圖2),民國39年底經濟部中央水利實驗處與臺南工學院(成功大學前身)合設「臺南水工試驗室」。民國48年中央水利實驗處裁撤,業務併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試驗室全銜經奉准更換為「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省立成功大學工學院臺南水工試驗室」。民國61年擴大設立,臺南水工試驗室改制為臺南水工試驗所,全銜變更為「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國立成功大學工學院臺南水工試驗所」。民國85年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與經濟部水利司裁併為經濟部水資源局,全銜更換為「經濟部水資源局/國立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民國91年經濟部水資源局、水利處及台北水源特定區管理委員會裁併為經濟部水利署,全銜更換為「經濟部水利署/國立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沿用至今。

    圖2 成大水工試驗所水工試驗場

    成大水工試驗所水工試驗場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之水工模型試驗以海港、防波堤、海岸漂砂等較多,早期完成之模型試驗計有新竹海埔地防潮堤模型試驗、安平港模型試驗、北港溪模型試驗及臺中港模型試驗等。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之任務為辦理有關水利海洋工程各項調查試驗分析研究工作、參與國家經濟建設計畫有關水利海洋之研究工作、協助辦理經濟部水利署科技及專案計畫之彙整審查與整合業務。階段性協助建立國內有關水利、海洋相關資料庫及地理資訊系統。近年來更積極投入地層下陷防治、水利產業育成、離岸風力發電及海流發電再生能源開發等領域。

  4. 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水工試驗室

    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水工試驗室(以下簡稱本室,圖3)位於臺中市霧峰區烏溪河畔,於民國62年底臺灣省水利局(水利署前身)以任務編組方式於水利局規劃總隊下設立水工試驗室,草創之初尚無人員編制,工作人員由相關課室調用。嗣後因為業務擴展,重要性日增,於民國66年6月奉省府核准設置編制,正式成立試驗室。民國80年為因應業務需要,試驗室擴設為水工試驗室及大地科學試驗室,任務擴大至水利工程規劃、設計、施工各階段的研究支援。

    另為提升國內河川水理觀測技術,本室於民國65年建立電動檢速台車成立流速儀檢校實驗室,提供旋杯式流速儀檢校服務,於民國90年更換為全自動無線操作系統(圖4),為使國內河川水理量測符合現代化之量測依據,於民國96年取得全國認證基金會(TAF)之認證(認證編號:1707),大幅提升檢校之完整性與精準度。

    圖3 水利規劃試驗所水工試驗研究中心

    水利規劃試驗所水工試驗研究中心

    圖4 流速儀檢校室(左)及TAF認證(右)

    流速儀檢校室(左)及TAF認證(右)

    本室早期以防洪工程及水庫壩工模型試驗為主,民國62年石岡壩水工模型試驗為第一個模型試驗,其後陸續辦理完成五結防潮閘門擴建計畫、濁水溪丁壩、卑南上圳攔河堰、大安溪丁壩、二重疏洪道、寶山水庫溢洪道、東港溪取水站、濁水溪砂質河段等模型試驗研究。

    後續因應不同水利建設需求陸續辦理各項試驗,例如南化水庫溢洪道、鯉魚潭水庫溢洪道、西勢水庫溢洪道、湖山水庫溢洪道、集集攔河堰取水工程及沉砂池、湖山水庫桶頭攔河堰、基隆河員山子分洪道、集集攔河堰及其下游沖刷水理及大甲溪石岡壩下游河段穩定、南化水庫空庫排砂、阿公店水庫防淤排砂、石門水庫防洪防淤、曾文水庫防洪防淤隧道及白河水庫防淤隧道等模型試驗。除上述工程有關試驗外亦辦理與生態相關之魚道模型試驗及河道堤防基腳沖刷與保護工法基礎試驗等,試驗類型隨著國內的建設不斷改變(歷年重要水工試驗模型如圖5)。

    本室的試驗研究與學校學術研究不同,大部分係配合國家重大水利建設執行,試驗完成多數即須實施,頗具挑戰性與時效性。

  5. 參考資料

    以上各單位介紹主要參考各單位全球資訊網站介紹,各單位全球資訊網業如下列所示,並參考水工模型試驗(毛壽彭著)一書內介紹我國各主要水工相關試驗室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