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區域排水治理規劃理念

臺灣地質條件脆弱,河川坡陡流急,雨量豐沛,在水文特性及地形特性相乘之作用,造成先天條件差,防洪排水治理困難。又臺灣地區之排水路早期以農田為主,用以排除農地多餘水量為目標,其興建或整修多配合灌溉計畫或農地重劃之需要而辦理。

近五十年來,臺灣地區人口與經濟的持續成長,對原本有限的土地資源的需求日益俱增,衍生出人與自然爭地、集水區過度開發、土地利用不當等問題,導致沿海低窪地區受到洪災的威脅更加嚴重,尤其在彰化、雲林、嘉義、臺南及屏東等地勢低窪地區,這些低窪地區天然排水條件原本較差,甚多受地層下陷影響,使得排水不良問題更形惡化。自民國68年起,方以系統性解決區域性農田淹水問題,並辦理淹水嚴重地區的排水改善規劃,作為改善工程實施的依據。由於人口及經濟的成長與集水區的都市化,土地不斷開發為非農業使用,以往不曾淹水的地區開始發生淹水,且因土地利用的改變與居民財產價值的提高,使淹水災害愈趨嚴重,排水路整治漸以排洪安全為主要考量。

自民國90年度起,由於民眾對景觀環境及生態保育日益重視,排水工程規劃設計逐漸採用近自然工法,提供居民親水、休閒或遊憩方面的空間需求,並提昇景觀環境的品質。近年來全球氣候變異導致之超大暴雨事件頻仍,使得傳統的區域排水治理之思維與方法,更面臨嚴重的挑戰。

運用「綜合治水」減少水患發生的理念持續被推動,以減少淹水災害與降低淹水潛勢,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日益惡化的排水條件,亟需因地制宜,結合全民之力量共同來防災,並妥善應用綜合治水之工程及非工程措施,以分散並降低風險,提高防洪抗災能力,並維護生態環境,確保自然資源之永續利用,進而對於區域排水的整治更導入綜合治水、環境營造及落實生態工程等規劃設計理念。

區域排水整治及環境營造規劃作業流程

  1. 區域排水整治及環境營造規劃作業流程詳如圖1所示:

      開始  

      計畫之目標及基本對策擬定  

      集水區基本資料蒐集與調查  

      水文分析  

      水理分析  

      綜合治水對策及方案研擬  

      環境營造  

      工程規劃  

      經濟效益評估  

      管理及配合措施  

      完成  

    圖1 區域排水整治及環境營造規劃作業流程圖

  2. 區域排水整治及環境營造規劃作業內容詳如下述:

    1. 計畫之目標及基本對策擬定:

      辦理規劃要作成計畫時,必先明確的設定其計畫目標,區域排水現行係以10年重現期距之降雨量為排出目標。計畫基本對策之擬定,應充分研討排水不良之原因,依地形、土地利用情況及排水之特性,分區分別擬出其各種處理之可能性,再依調查所得資料,進一步分析探討,以分別決定其基本對策。

    2. 集水區基本資料蒐集與調查:

      蒐集、調查規劃所需之基本資料,應依據排水規劃所需之資料,研擬集水區基本資料蒐集與調查作業,以適當的步驟與方法辦理蒐集、調查工作。蒐集與調查項目包括人文資料蒐集、地文資料蒐集、氣象水文資料蒐集、測量及構造物調查、灌溉排水系統及集水區範圍資料蒐集、土地利用及公私有地蒐集或調查、洪災資料蒐集、排水情勢調查、社會環境資料蒐集、相關計畫資料蒐集等資料蒐集。

    3. 水文分析:

      水文分析之目的在由集水區雨量資料推估排水路控制點各重現期洪峰流量,以供排水水理分析、排水路斷面及構造物設計之用。水文模式推估洪峰流量在平坦之低窪地區有其使用之限制,必要時,應輔以水理模式,以符合實際地形及外水位條件。水文分析項目包括雨量站之選用、雨量站資料之校正及補遺、平均雨量之計算、降雨強度公式之推估或採用、暴雨頻率分析、雨型分析及洪峰流量之推估等項目內容。

    4. 水理分析:

      包括排水路水理分析與淹水分析等兩部份內容。
      1. 排水路水理分析之前應對排水系統有深切之認知及對集水區之地形與排水之特性有所瞭解,才能做出正確之水理分析,也才能對排水路水理分析結果之合理性作出正確之判斷,排水路水理分析分為現況及計畫兩種情況。
      2. 淹水分析分為現況及改善方案之淹水分析,現況淹水分析目的瞭解現況排水不良原因及現況各重現期暴雨之淹水情形,改善方案之淹水分析目的在瞭解改善方案之減災效果,提供選定最佳減災方案、決定排水改善設施之規模、估算改善方案之減災效益,並可供洪水預警、洪災保險及洪氾區劃設之參考。
    5. 綜合治水對策及方案研擬:

      綜合治水對策不只是河川排水整治、分洪渠道、抽水站等硬體之設置,並涵蓋流域內保水、遊水機能之維持、開發增加逕流雨水流出之抑制、土地之合理使用、建築物之耐水化、洪災預警、防災演練、洪災保險、教育宣導等方面,並應將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等因素納入考慮,因地制宜,多種措施綜合運用,以分散並降低風險,提高防洪抗災能力,並維護生態環境,確保自然資源之永續利用。方案研擬包括對於排水整治問題研析、方案研擬及擇定項目,其工作內容包括排水問題之探討、規劃原則及改善目標與改善方案研擬及擇定。方法包括工程方法及非工程方法。

    6. 環境營造:

      排水路整治需兼顧區域內的防洪灌溉、生態保護、休閒遊憩功能等,藉由規劃的過程發展該地區水域環境永續經營的願景,將水域空間由邊緣化的角色轉為空間的主軸,串連周邊景觀特色、人文歷史、生態環境等營造多樣化的風貌。工作項目包括環境營造課題研析之排水路環境調查分析、水質與水量保全與排水路棲地改善與復育。與景觀與遊憩、親水之規劃設計。

    7. 工程計畫:

      依所擬定之改善方案內容做為工程規劃之依據,各項需辦理改善之排水設施,包括排水路整治工程(堤防或護岸)、抽水站工程、截流或分洪工程、滯洪池工程、防潮閘門工程、重要構造物改建工程等,其路線及位置應選擇可滿足防洪需求之地點佈置,並以盡量利用水路公地為原則。構造物規劃設計應以安全經濟及符合生態需求為考量。工作項目包括工程規劃設計、工程經費估算與工程實施計畫。

    8. 經濟效益評估:

      基於有限的社會資源必須有效利用,規劃中之待辦計畫一般均以經濟觀點評估其是否合格可行,在效益與成本的比較之下,排水計畫產出的價值必須大於投入的價值,使社會財富及福利因有計畫而增加,方屬合算,而計畫成本亦須較低廉方合經濟原則。工作項目包括洪災損失估算、效益分析、成本分析與經濟評價。

    9. 管理及配合措施:

      依據「排水管理辦法」對於區域排水管理之事項包括集水區域管理、排水設施範圍之劃定及變更、排水設施之檢查及維護管理、以及排水設施之防汛搶險等。各類排水設施依據「排水管理辦法」第四條之規定,由各類排水設施管理機關應編列經常性之排水設施維護管理費,由專人負責定期維護及管理工作,以發揮排水設施之正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