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水庫對於區域穩定供水之重要性無可取代,惟近年來生態保育觀念逐漸受重視,興建大型水庫已越顯不易,且所需辦理時程冗長,從規劃、環評、用地取得至完工供水,期間可能須經數十年,本所配合水利署推動人民接受度較高之中小型水資源開發,如平地人工湖或伏流水工程等多元水源,較有機會於短期間內完成開發工作。

1、推動平地人工湖強化水資源利用效率

臺灣因地形條件坡陡流急,致降雨逕流後迅速入海,難以蓄存雨水,推動平地人工湖可強化水資源利用效率。如106年完工之桃園中庄調整池,為石門水庫於颱洪期間原水濁度升高時提供緊急備援水源;目前興辦中之烏溪鳥嘴潭人工湖,完成後新增水源可減少彰化地區抽取地下水,同時達到減緩地層下陷功能;及利用河川公地推動頭前溪高灘地蓄水池以增加農業用水備援用水。並將持續辦理各區適合人工湖開發位址評估規劃,如規劃雙溪貢寮調整池作為增加台水公司貢寮系統水源,於豐水期利用既有貢寮堰引用雙溪水源蓄存於貢寮調整池,強化基隆地區之各供水系統間水源聯合調度能力,降低新山水庫供水壓力,同時兼顧遊憩生態環境,達到多元新增水源目的。

國內平地人工湖利用概況

圖1 國內平地人工湖利用概況

2、推動伏流水強化常態及備援供水能力

極端強降雨事件易使河川原水濁度飆高或長期未降雨造成旱象等事件,可能影響供水穩定,爰須提昇區域供水系統備援能力。伏流水為河床下淺層流動的水,具有水質清澈及開發成本較低優勢。臺灣過去從日治時代即利用伏流水(如屏東二峰圳),早期開發之伏流水尚包含宜蘭羅東堰、深溝與南部高屏溪九曲堂、會結、竹寮及翁公園等伏流水。考量伏流水開發技術逐漸成熟,行政院106年核定前瞻計畫辦理伏流水工程,推動後龍溪、大安溪、烏溪、濁水溪林內、高屏溪興田、溪埔及大泉等伏流水工程。並於109年9月再核定「加強平地人工湖及伏流水推動計畫」,興辦油羅溪、大安溪、烏溪(2、3期)及荖濃溪等伏流水工程。國內伏流水目前已開發合計139萬噸/日,開發中合計29萬噸/日,後續將依據各區域水文地質條件,持續規劃合適開發伏流水位址,並因地制宜評估作為常態或備援水源利用,以提升供水韌性。未來水源運用原則將優先利用地面水(河川水),具重力取水成本低,取用快速優勢;伏流水在地面水量降低時,即刻取用補充地面水;再有不足從水庫補充,滿足各供水標的用水需求;若水庫蓄水情況不佳,則啟用備援水源(抗旱水井)因應。

國內重要伏流水利用概況

圖2 國內重要伏流水利用概況

高屏溪興田伏流水

圖3 高屏溪興田伏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