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隨著臺灣社經環境持續成長和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水利系統的穩定運作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與此同時,民眾對自然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與日俱增,使得推動水利工程建設變得更加複雜。因此,我們應建立一個有效的多元溝通機制,有助於找到更全面、可行的解決方案,提高民眾對水利工程的認同感和參與度。透過公私協力參與機制,共同尋找在生存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雙贏局面,並實現水環境永續利用的目標。

形塑共同願景

透過環境調查和科學評估,深入了解當地的生態環境、水資源供需以及河海治理的條件等。同時關注當地居民和利益相關者的意見和建議,尊重在地對環境的認知和需求,並將其納入共同願景的制定過程,努力創造彼此共同的價值,建立合作共贏的關係,促進各方溝通和交流,找到共同利益和目標。通過具體行動實現共同的目標,確保水利工程的永續發展(如圖1)。

圖1 參與式設計工作坊,優化民眾參與方式1

圖1 參與式設計工作坊,優化民眾參與方式

公私協力共學

公私協力是一個有效的民主參與方式,能夠整合各方力量、互惠互利,實現資源、知識和經驗的共享,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和效果。透過多方合作,我們能夠相互學習,形成合力,共同應對挑戰。在協力共學的過程中,透過有效的溝通和協商化解分歧和矛盾,增進彼此之間的信任和理解,營造和諧的合作氛圍。以期共同實現永續發展,讓人類社會更加和諧、穩定和繁榮(如圖2)。

圖2 公私齊力共創共學,人水永恆

圖2 公私齊力共創共學,人水永恆

多元溝通管道

為了增進地方民眾的參與度並減少疑慮,建立多元溝通管道至為關鍵。透過專責網頁和網路平台,地方居民可以快速獲取相關資訊。同時,舉辦地方座談會、工作坊、水論壇、共學營等活動提供了公開且自由論述的場所,讓各方得以表達意見和提出建議。此外,善用視覺科技輔助讓民眾能直觀了解政府施政內容,增加對政策的認同度。透過公共參與地理資訊系統(Public Participa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PPGIS)工作坊,民眾得以參與水環境相關議題的討論和意見交流。並透過Google Map等互動地圖平台(如圖3),民眾能夠討論定位、標記意見和需求,以及附上相關資訊,促進資訊和想法的流通與交流。

圖3 Google Map自然與人文調查成果

圖3 Google Map自然與人文調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