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計畫緣由

基隆地區水源主要來自於川流水(雙溪、基隆河)及水庫水(新山、西勢水庫),優先使用川流水作為主要水源,豐水期為每年9月至隔年5月,仰賴颱風降雨及東北季風帶來充沛雨水,枯水期則為每年6月至8月,川流水不足時由水庫水支應,惟水庫庫容小且供水系統無法互相支援調度,亟需增加自有水源及備援水源。

以111年旱象為例,進入夏季後,因基隆山區集水區近兩個月無有效降雨,統計當年度5月至8月降雨量較往年減少八成以上,造成雙溪水源不足,以致貢寮供水系統末端之中正、信義高地區域出現供水缺口,而新山水庫供水系統雖有管線可送至該高地區域,惟管線行經基隆火車站及廟口等用水密集區,致末端管壓不足無法充分支援高地區域,致使水壓不足且無法正常供水。111年9月12日行政院召開水資源建設議題討論會議,裁示即刻辦理基隆地區穩定供水改善方案,短期穩定供水改善方案由台水公司辦理「忠一路至喜豬橋銜接管」、「增設東海加壓站」及「改善八堵抽水站抽水機組」等3項工作,並已於112年7月完工;中長期將持續規劃「汐止-基隆聯通管工程計畫」及「貢寮調整池」。

計畫目的

考量未來基隆河河谷廊道區域可能之用水需求,依據水利署112年6月19日「基隆地區水資源供需檢討與策進方案」研商會議決議第二點,為穩定基隆地區供水以因應氣候變遷,故進行貢寮調整池水資源規劃評估工作(圖1)。

圖1 計畫範圍示意圖

圖1 計畫範圍示意圖

主要規劃內容

為提升基隆地區穩定供水及自有水源,降低基隆地區水資源供應不足的風險,減輕供水壓力。主要規劃工作內容分為貢寮調整池規劃及雙溪與基隆河水源聯合運用評估,目前初步主要工程內容包括:

(一) 貢寮調整池規劃

檢討貢寮調整池功能定位及開發規模,確認枯旱或緊急情境時水源可調度量,調整池設置區位以排除既有房舍、盡量以公有地及降低對既有生態影響為原則,擬定蓄水池開發方案及工程佈置,並釐清推動問題及後續營管機制,確認工程計畫具可行性。

111年基隆地區枯旱事件缺水量約為18萬立方公尺,建議貢寮調整池蓄水量可先設定為20萬立方公尺,考量近年缺水型態、未來用水需求可能增加、氣候變遷下供水不穩定及工程(含環境景觀)推動可行性情況下,惟仍須依用水需求及供水情形進行滾動檢討。

(二) 雙溪與基隆河水源聯合運用評估

因基隆地區111年8月缺水情形,貢寮調整池開發檢討將以雙溪與基隆河水源運用模式進行分析,分析貢寮調整池水源補充雙溪流域短期枯旱或緊急用水時期水量不足之備援供水功能。

計畫效益

(一) 可量化效益

  1. 基隆河河谷產業廊帶為首都圈東側發展軸線,當產業廊帶無水可用時,將造成產業活動無法維持,本計畫完成後,可增加產業活動維持效益。
  2. 枯旱或緊急用水時期,本計畫水量將可替代其他水源開發方案相同產水量下之產水費用推估備援供水效益。
  3. 枯旱或緊急期間調度水車之供水間接效益。

(二) 非量化效益

  1. 降低缺水風險:可提供基隆河河谷廊帶區域發展用水及備援基隆供水區用水,降低新山水庫供水壓力,並加強北部區域水源聯合運用能力,確保未來沿線產業園區及基隆地區供水穩定性。
  2. 本計畫有助基隆供水區供水穩定,對地區持續發展有正面效益,可厚實工商經濟發展及民生福利,達水資源永續發展的目標,及提高供水穩定性可提升地區社經持續發展之效益。
  3. 滿足民眾飲水安全之權益,除可保障安全飲水之權利,兼顧民眾健康,減少因災害導致缺水而形成之環境衛生問題,進而達到醫療照護等社會成本之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