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緣起
淡水河流域包括基隆河、新店溪、大漢溪(舊名大嵙崁溪)等三大支流,於臺北窪地匯合成淡水河,並由關渡隘口,向西北方注入臺灣海峽。淡水河主流長160 公里,流域面積2,710 平方公里,為臺灣第三大河流。
綜觀淡水河數百年來水歷史的變遷,不難發現先民與水長期以來維持著高度的密切性;然而,數百年來,淡水河環境、生態持續變化,而由於社會發展,居住在淡水河流域周邊的人們,生活、生計亦出現劇烈改變,不再依賴淡水河系水路的運輸,或因上水道的便利而減少人河接觸的頻率;另一方面,都市化的進程致使流域內的人口數大幅成長,為了對河流採取更加嚴密的防範措施,堤防等構造物越來越多,人、河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遠。本計畫目的既在進一步檢視與論述此段水歷史與文化,希冀其能作為當前水利主管機關及民眾共構淡水河未來的基石。
圖1 日治時期淡水河水調查圖資
計畫目的
本計畫以近百年來淡水河水環境變遷及地域間的調適為研究對象,追溯日治時期及戰後至今的人為和自然力量如何形塑淡水河(如圖1),藉由梳理河道變遷、資源利用、災害調適、流域治理等歷史脈絡(如圖2、圖3),論述淡水河之特色,以及因利用水資源或調適災害與社會變遷、地方發展的互動關係而孕育的水文化樣貌,歸納發展脈絡,建構淡水河水文化整體論述,並將計畫研究成果出版專書,供氣候變遷調適計畫以及相關機關、團體參考使用。
圖2 河道、災害與民間信仰孕育之水文化
圖3 民間信仰水文化
主要工作內容
本計畫為2年計畫,預計執行至114年底,整體工作項目如下:
- 水環境變遷歷史圖資盤點、梳理及影響探討
- 梳理河道變遷與流域治理等歷史脈絡
- 河道、災害與民間信仰孕育之水文化
- 研析因應氣候變遷調適之水文化
- 專書美編設計及出版(500本)
- 專書發表會及專題講座
- 辦理數位走讀(如圖4)
圖4 預定數位走讀地點
計畫預期效益
- 本分署典藏日治時期圖資加值運用於水文化論述,供氣候變遷相關計畫推動參考。
- 梳理河道變遷、流域治理與民間信仰孕育之水文化脈絡。
- 研析因應氣候變遷調適之水文化。
- 淡水河水文化專書出版,辦理專書專題講座及數位走讀,擴大水文化教育推廣(如圖5)。
- 提供聯合國於2015 年「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17 項重點中之「在地關懷–4 優質教育」、「文化永續–11 永續城市及社區」,為相關機關、團體之參考。
圖5 預期效益:淡水河水文化專書出版,辦理專書專題講座及數位走讀,擴大水文化教育推廣。
目前辦理進度
本計畫研究範圍包含臺北市政府、新北市政府、水利署第十河川分署、北區水資源分署等轄管範圍。為利計畫執行成立共學小組,每月均擇定議題邀請上揭相關單位參與共學討論。
- 113.03.11 第1次工作會議
- 113.04.28 工作執行計畫書審查會議
- 113.05.22 第2次工作會議
- 113.06.16 第3次工作會議
- 113.07.08 第4次工作會議
- 113.08.19 期中報告書審查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