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緣起
水利署已針對重大災害或地區發展提出諸多專案性計畫,大幅改善水道水患風險與易淹水地區洪氾課題。惟目前執行中之「重要河川環境營造計畫(104~109年)」、「海岸環境營造計畫(104~109年)」及「區域排水整治及環境營造計畫(104~109年)」等3計畫將於109年底屆滿。未來(110~115年)將推動「中央管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計畫」,其中重點工作即為「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規劃」,係規劃將以氣候變遷風險情境作為流域防洪能力之壓力測試,釐清高中低風險區位,導入風險管理概念,研提氣候變遷調適作為,同時亦考量棲地環境保育、水岸風貌、水文化、水歷史及自然地景營造,以提升水岸環境品質,打造「韌性承洪,水漾環境」為目標願景。
計畫目標
整體改善與調適規劃跳脫以往以水道治理為主,將打造國土韌性承洪觀念,透過土地利用治理與管理,承襲NBS(Nature-Based Solution)理念,將生態系服務功能納入整體考量,營造水、自然與人相互之平衡關係。透過平台研商機制,導入民眾參與,將流域上、中、下游扣合國土與海岸空間規劃,並以跨域合作連結水道治理、海岸管理、逕流分擔出流管制、在地滯洪、結合水文化、建構水岸縫合、水域陸域生態廊帶串連…等措施。目標由下而上改善國土與社會面對風險之能力與因應氣候變遷風險之調適作為,並符合社會大眾對水的想像、對水的期望以及與水的關係。
計畫辦理方式
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規劃參考手冊於民國109年12月28日由水利署函頒供水利署所屬機關推動「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規劃」相關工作之參考依循,經實際情形滾動檢討後於民國112年3月9日由水利署函頒參考手冊之第一次修正。計畫辦理方式概述如下:
主要作業分為兩階段(如圖1)且重點為導入民眾參與機制(如圖2)。第一階段從流域資料蒐集開始,即透過實地訪查、拜訪,深入了解與掌握流域真實情況。完善蒐集彙整相關資料後進而分析重要課題。藉由公部門內部平台研商擇定需要民眾之課題。並邀集課題相關利害關係人、關心課題之組織團體、權責單位、學術單位、專家學者,透過小平台來凝聚課題之願景與目標。透過不同形式不斷地溝通討論,例如採客廳式訪談、工作坊、共學營、座談會等方式,來凝聚共識。第二階段則針對願景目標,研提對應之策略與措施同時也透過如第一階段之平台研商機制,最終提出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規劃的分工建議。其願景、目標、策略、措施係供協助流域內國土管理及各目的事業辦理部門計畫時,自行改善與調適之參考,以減免災害影響。
圖1 改善與調適規劃作業流程圖
圖2 民眾參與步驟參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