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排水治理規劃理念
台灣地質條件脆弱,河川坡陡流急,雨量豐沛,在水文特性及地形特性相乘之作用,造成先天條件差,防洪排水治理困難。又台灣地區之排水路早期以農田為主,用以排除農地多餘水量為目標,其興建或整修多配合灌溉計畫或農地重劃之需要而辦理。
近五十年來,台灣地區人口與經濟的持續成長,對原本有限的土地資源的需求日益俱增,衍生出人與自然爭地、集水區過度開發、土地利用不當等問題,導致沿海低窪地區受到洪災的威脅更加嚴重,尤其在彰化、雲林、嘉義、台南及屏東等,這些低窪地區天然排水條件原本較差,甚多受地層下陷影響,使得排水不良問題更形惡化。自民國68年起,方以系統性解決區域性農田淹水問題,並辦理淹水嚴重地區的排水改善規劃,作為改善工程實施的依據。由於人口及經濟的成長與集水區的都市化,土地不斷開發為非農業使用,以往不曾淹水的地區開始發生淹水,且因土地利用的改變與居民財產價值的提高,使淹水災害愈趨嚴重,排水路整治漸以排洪安全為主要考量。
自民國90年度起,由於民眾對景觀環境及生態保育日益重視,排水工程規劃設計逐漸採用近自然工法,提供居民親水、休閒或遊憩方面的空間需求,並提昇景觀環境的品質。近年來全球氣候變異導致之超大暴雨事件頻仍,使得傳統的區域排水治理之思維與方法,更面臨嚴重的挑戰。
運用「綜合治水」減少水患發生的理念持續被推動,以減少淹水災害與降低淹水潛勢,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日益惡化的排水條件,亟需因地制宜,結合全民之力量共同來防災,並妥善應用綜合治水之工程及非工程措施,以分散並降低風險,提高防洪抗災能力,並維護生態環境,確保自然資源之永續利用,進而對於區域排水的整治更導入綜合治水、環境營造及落實生態工程等規劃設計理念。